“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844篇原创文章”博星优配
最近所长发布了一个关于药明康德的视频,之所以会有这个视频,因为有同学就药明康德不断分拆企业(药明生物、药明合联)发出疑问,母公司会不会被掏空?其实这问题并不限于药明,因为这样不断分拆的企业有非常多,资本市场上最典型分拆大户其实是微创,药明的分拆和微创比起来完全是小儿科。
掏空母公司肯定不至于,哪怕是分拆大户微创,体内也会留一些业务,绝大多数子公司也都是控股关系而非完全独立,毕竟管理层也不傻,谁会买一个空壳控股平台?管理层的资本运作动作,分拆也好、合并也罢,资产注入也好、资产剥离也罢,肯定都是以整体市值最大化、利益最大化来考量的。
有时候拆有助于让子公司更独立、更好地发展。比如给高管发股权激励,拿母公司的肯定就没有子公司的合适,另外,和母公司连在一起,预算、支出等都会受母公司的限制,发展空间可能就没有那么好了。
此外,拆也能让资本市场更好地认识到一家企业的价值。比如传奇生物就让市场认识到了原来金斯瑞这么牛逼,有时候反而更有助于母公司市值提升。
但拆也肯定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而且拆有时候也会让资本市场对母公司的兴趣度降低。比如此前资本市场看好某企业某业务,由于他们是一体的没得选,只能直接买整体,但一拆出去,资本就可以直接投注最有前景的业务,而把母公司抛在脑后……
展开剩余82%这么讲下来,是不是感觉到有时候利弊本就是一体的。拆有可能让资本市场因为子公司牛逼而注意到母公司,从而拉升母公司市值,但拆亦有可能让原本可能对母公司感兴趣的资本转而只关注起子公司来。
这其实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任何一个事情都能产生两种方向的作用力,凡你觉得好的,可能在某些时候就会成为最大的弊病;同理,凡你觉得不好的,很多时候可能恰恰也是最大的优势。
为什么需要限定“某些时候”?
所长在视频中讲了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在因缘合适的情况下,可能会呈现出好的一面,但在另一些因素汇聚的情况下博星优配,同一件事可能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坏处偏多。”
回到分拆与合并这个问题上,这背后的本质其实涉及到代价。理论上讲,如果和在一起更好那便和。药明康德此前把小分子CDMO合全药业拆出去在新三板上市,但后面发现合全的增速比药明本身高得多,而新三板的估值完全没有体现出来,那可能还是和在一起在大A更好,于是又合了回来。但药明生物拆出去,两者的整体市值明显都更高了,对整个药明系而言是好事。
至于药明康德最先前的股东,彻底分拆的时候必然拿到了药明生物应股权,对他们而言没啥损失。至于药明康德分拆之后股东抱怨把生物拆出去买康德就没有生物业务了,所长听到就想翻白眼,你如果真这么看好,为啥不两个一起买呢?而且你之后购买的价格其实是当时市场只给康德算康德业务的价格,并没有包含生物在内,这种抱怨更像是人类想占便宜的小便宜心态作祟,毫无道理。
好了,话有点扯远了,我们再说回来。
这种分分合合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利弊权衡过程,和生活类比一下,就好比什么呢?
有时候,子女会离开家乡、父母去外地闯,觉得会有更好的发展,对整个家更好,有时候子女在外面闯得累了,感觉好像回到父母身边会更好,就又会回来,有时候子女在外发展得超级好,甚至远远大于父母在家乡的基业,于是会将整个家族都迁往新的城市。
所以,分拆、合并、并购、增发、资产注入、资产剥离种种资本运作行为,本质上而言都是动态权衡的过程,并不能说哪一个方案就永远更好,也不存在就一定不合适的情况。
只不过我们需要警惕某些企业的路径依赖。某些企业尝到了拆的甜头就一直在拆,忘了拆只是特定情况下合适的行为,在某些时候是不合适的,比如药明康德分拆合全药业可能就不合适,好在公司后面终止了这一计划又把合全并了回来。
讲到这里就要引入所长真正想讲的了,关于企业分拆好还是合并好,并不是所长真正想讲的,所长只想就这个话题来阐述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在特定的环境下会显化出不同的属性,不能单纯用好或不好来概括。
比如近期的关税事件,导致全球资产暴跌,铺天盖地都在吐槽,都说是利空,铺天盖地都是负面解读,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么?真的就全然是坏的博星优配,没有好的一面么?这个事情真的会按照大家线性思维的推演去演变么?
好比当年医药行业的集采,摔碎了很多企业的饭碗,但真的都是不好的么?所长在此前的文章中讲到,如果不是集采打破医药行业固有的行业利益格局,那么患者将永远用着高价仿制药,绝大多数药企将永远没有动力去做研发创新。
国内的创新药领域近几年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何尝不是因为集采把原有的饭碗砸碎了被逼无奈的选择呢?
信立泰2019年以前的营收全靠仿制药泰嘉,今年创新药预计贡献收入22-24亿。
华东医药2019年前的利润全靠仿制药阿卡波糖片和辅助药百令胶囊,现如今XDC、医美、合成生物学全面开花。
长春高新多少年了都只靠一个生长激素吃饭,现如今也开始往女性、儿童甚至医美方向发力。
站在一两年的角度看,你觉得集采是洪水猛兽,如果站在5年10年的长期视角看,你会觉得还好有集采,不然国内医药行业如何完成由仿到创的产业升级?
万事万物都是动态发展的,一个政策,哪怕当初看上去再好,后面可能都会变成一个烂政策,同理,哪怕当初看上去再让人无法接受,过些时候回过头来,可能都觉得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这里我们也不妨把视野放得再远一点,看看咱们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演变,或许领悟能更深一点。
像周朝开国,由于国土太大,中央集权极难管理,叠加有这么多功臣高士,所以搞诸侯分封,对于当时的周朝来讲应当说是最为合适的策略了,结果春秋战国长达几百年的动乱也来自于此。
到了秦,秦始皇吸取周朝后期分封的教训改为郡县制,完全走中央集权的路线,自以为这样便可以高枕无忧,能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哪里知道才十多年就天下大乱,封疆无得力的防守,很快秦的天下便被推翻了。
汉初考虑到秦完全中央集权的毛病以及周分封的教训,变成中央集权+分封同姓子弟为王,认为一旦天下有变,骨肉同胞必能齐心协力,哪里知道最先出乱子的就是自家人,也就短短几十年便出现了景帝时期的七王造反。
而后汉再也不敢相信外藩,变成宦官、外戚轮流掌权,于是先有西汉亡于外戚王莽,又有东汉败于曹操篡权。
而后再看下去,咱们国内的历史几乎都是如此,新朝代吸取前几个朝代灭亡的教训搞了一套新的体制,以为可以放心了,结果最后造成衰亡的恰恰就是这个新体制。比如唐乱于藩镇,宋就吸取唐的教训搞文人政治和中央集权,结果始终未能统一全国,反被草原游牧民族推翻。
而后的元明清几乎都是如此。
似隔壁的老美,当初开国时的自由民主体制设计得多么完美,可现如今如此混乱,把特不靠谱这个活宝推出来的也正是这套完美体制。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并没有乍一眼看上去那么好,亦没有乍一眼看上去那么坏,没有完美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坏的东西,只有在合适时候、合适机缘相匹配的东西,就像一对夫妻,最初结婚的时候觉得完全找到了人生最理想的伴侣,一定能长长久久、恩恩爱爱、白头到老,谁都不会想人是会变的,用不了多久,大家就变得和曾经完全不同了,到那个时候,曾经的合适也成了不合适。
万事万物都在动态演变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子一天又一天,你的生活好似都一样,可没有一天你过得和前一天完全一模一样,吃的饭、干的活、和人说的话、睡觉的时间、上厕所的情况,统统都在变化,不到事情真的发生时,谁都不会知道下一刻真的会发生什么,所以,切忌线性思维,切忌路径依赖,切忌简单利好利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考。
如果大家也对所长看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纪要感兴趣,可以加入《价值宝库》查看。《价值宝库》是所长团队精心打造的投研资料库,每天会上传100+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手调研纪要,此外还有各种研报、突发/热门事件分析、宏观政策及市场解读等内容。总之,只要是对咱们有用的,所长能找到的博星优配,都会上传到里面。
发布于:重庆市壹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